妇女研究论丛

云南哈尼族妇女传统体育及其传承研究

 

一 哈尼族妇女传统体育概述

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并是云南15个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红河州,还有部分哈尼族分布在墨江、江城、新平等县。哈尼族妇女人口约占哈尼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作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活动,在哈尼族妇女群体中发展如何,怎样传承,都是值得研究的。通过文献资料法,搜集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研究,发现学者热衷于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如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1-5]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保护研究;[6-8]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融合研究;[9]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项目旅游开发研究;[10]云南传统体育项目研究[11]等。由此可见,国内专门研究哈尼族体育的文献缺乏,开启哈尼族体育研究较晚,较系统研究哈尼族体育的学者是李德祥(2000)的《哈尼族体育》。纵观国外,学术成果也甚少,一些国外学者研究哈尼族传统体育,尤其是日本、泰国和美国学者。日本学者竹茂源的《泰国北部的哈尼族与文化》(1993年,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美国学者迪波哈琦·E·图克的《中国与东南亚的哈尼族与阿卡人研究》等。无论国内外,对于专门研究哈尼族妇女体育以及妇女传统体育,可谓凤毛麟角。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哈尼族妇女体育”为关键词搜索,结果发现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研究哈尼族妇女体育的文献。又通过百度、卖书网店、学校图书馆搜集关于哈尼族妇女体育方面的文献,仍然没有搜寻到相关的学术文献。所以,我国研究哈尼族妇女体育还有待加强。不过,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研究哈尼族的专门著述中,有提到哈尼族妇女体育活动。通过对《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一辑至第四辑)《哈尼族研究文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集》《哈尼族体育》《哈尼族简史》《哈尼族天道人生与文化源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等著作的梳理,发现其中包含了一些有关哈尼族妇女体育的内容。

二 哈尼族妇女传统体育的内容及特征

哈尼族妇女酷爱唱歌跳舞,她们无论是上山砍柴、下田种地、集市贸易都要唱歌跳舞,如在田埂上欢跳“乐作舞”,跳舞庆祝新房建成,男女青年跳舞传递爱恋信息等。其舞蹈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祭祀性舞蹈,如木雀舞、莫蹉蹉、罗蹉蹉、扇子舞;二是劳动性舞蹈,如栽秧舞、踩荞舞、捉泥鳅舞、翻身舞、竹筒舞等,三是生命娱乐性,如碗舞、狮子舞、棒舞、刀舞等。[12]之所以从民族健身舞蹈角度研究,原因在于民族舞蹈也已经成为日常健身休闲的活动项目,无论是社区健身活动或者是节日健身比赛,或者是学校运动项目,都已将民族舞蹈运用于人们健身休闲。已不能将民族舞蹈单独分割,认为属于舞蹈内容,以融入人们生活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大众健身必不可少的内容。表1是对哈尼族妇女常参与较多的民族舞蹈类型及特征的统计。

表1 哈尼族妇女传统舞蹈

通过表1可知,哈尼族妇女常参与的传统舞蹈有八种。当然,哈尼族传统舞蹈很多,对于女性参与少的或者是由男性主导的舞蹈,不纳入统计范围内。乐作舞是哈尼族民间流行较广的舞蹈,是舞蹈、乐器、唱歌相结合的歌舞形式,男女老少皆宜。棕扇舞是哈尼族支系豪尼人的一种特色舞蹈,前期舞蹈特征与狩猎采集、丧葬祭祀密切相关,部分舞姿来源于岩画舞图。关于棕扇舞起源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起源于狩猎、采集、丧葬等,因舞蹈动作模仿狩猎中禽兽飞奔和演绎狩猎凯旋归来的情景,以及还原棕扇驱鬼祭神的场景,因此大部分学者坚持此观点。另一种观点来源于传说,虽然是传说,但也是有依据的。相传,远古的时候,一位名叫“昂玛”的哈尼族先祖母要将棕扇舞传授给本族中老年妇女,但是舞未教完,先祖母“昂玛”就升天了。[13]先祖母的拐杖插在村头,日积月累长成了参天大树。此后,哈尼族后代将神树视为“昂玛”的化身。全村妇女每逢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日,都聚集在“昂玛”神树下,隆重地跳起“棕扇舞”,用以缅怀“昂玛”先祖母及感恩“昂玛”神树的恩泽。[13]后来,哈尼族妇女将这几天视为女性的重要节日,精心打扮,手持棕扇,尽情地跳起棕扇舞。白鹇舞是哈尼族喜爱的民间舞蹈,流行于元阳、元江等地,因模仿白鹇鸟习性、姿态、动作起舞,故称白鹇舞。舞时手执双扇,民间也称扇子舞。碗舞是对母亲的歌颂,对新生命的赞扬,也是对女性自身价值的肯定和歌颂。竹筒舞男女都可跳,以竹筒跺木板发出的声音为伴奏,女性主要是跺竹筒或边舞边敲击。车莫舞是庆祝收谷的舞蹈,模仿打谷掼谷、挥汉背谷等动作编制的舞蹈。

上一篇:《玩偶之家》:一段失衡婚姻的自我消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