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研究论丛

对妇女研究论丛杂志图书评介栏目的思考以年的

 
2012年9月第5期总第113期妇女研究论丛Collection ofWomen’SStudiesSept.2012No.5Ser.No.113对《妇女研究论丛》杂志图书评介栏目的思考——以2000—2011年的数据为例宓瑞新(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关键词:妇女研究论丛;图书评介栏目;反思摘要:本文结合《妇女研究论丛》“读书与思考”、“图书推介”栏目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对该杂志的图书评介栏目进行了梳理和探析,多年来,该杂志在图书评介栏目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自然来稿比例低,所评图书的典型性有待提高、结构有待优化,编辑部与读者、潜在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待加强,系统化、多层次的合作办刊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等。建议进一步提高所评图书的典型性,优化图书评介的结构,增强与读者、潜在作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完善多层次、立体化的保障机制使包括图书评介在内的栏目进一步发挥活力。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4.2563(2012)05—0099—06Reflections on theBookReviewColumns oftheCollection ofWomen"sStudiesMIRui.xin(WomenStudiesIntitute ofChina at theAll-ChinaWomen"sFederation,Beijing,China)Key words:Collection ofWomen3Studies,book review column,reflections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s collected from2000 to201 l on the section ofBookReviews andBookRecommendationColumn of theCollection ofWomen"sStudies,this paper recognizes that these two sections have grown though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areas ofthe originality ofreviews,close interactions among readers,potential writers,and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ollaboration institutionally in publishing the joumal.The paper recommends strengthening reviews of more representative books and pictures and at the same time,building stronger relationship among readers,and potential writers and making book and picture reviews more effective学术性的图书评介对于推介学术著作、传播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促进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妇女研究论丛》(以下简称《论丛》)自创刊起,就设置了“书评与信息”栏目,2001年该栏目改为“书评”,2002年改为“读书与思考”,逐渐深化、突出了对于图书的评论和思考的重视。该栏目字数没有固定限制,长得最多可达一万余字,短则二、三千字,要求站在较高的学术立场,客观、公正地评价图书的学术创新点、主要价值、反映的学术趋向,并指出该书的不足。随着妇女/性别研究成果的逐渐增多,为进一步向广大读者介绍妇女,性别研究的最新资讯,2005年,《论丛》设立了“新书架”栏目,2006年改为“图书推介”。该栏目每则书讯字数在200—500字之间,主要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以及该书的主要内容、学术贡献或主要的创新之处、特色是什么。目前,在图书介绍、评介方面,《论丛》有“读书与思考”和“图书推介”两个栏目。为方便起见,一律将其统称为图书评介栏目。本文主要结合这两个栏目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对《论丛》杂志的图书评介栏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指出不足的基础上,探析了完善该栏目的一些建议。作者简介:宓瑞新(1970一),女,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 e本文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青年课题“国内外女性学杂志内容与主题研究”成果之一。一、图书评介栏目的选书原则和评价标准《论丛》虽没有在杂志的稿约中明确申明图书推介栏目的选书标准,但是在多年的实践中,基本形成了选择、评价图书的标准:一是确实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准;二是能够反映女性学研究的某种趋向;三是在研究方法、思路上对国内女性学研究有启发。在评价风格方面,无一定之要求,但学术批评一定要客观、深刻,不虚美、能坦诚指出不足。如此,既达到了评介和推广学术资讯的目的,也对女性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图书评介栏目的特点1.“读书与思考”和“图书推介”栏目相互补充与其他杂志不同,《论丛》在图书评介方面设置了两个栏目。2000—2011年,《论丛》共出版正刊72期(不包括增刊),“读书与思考”栏目发表书评68篇,评价图书70本(其中一篇书评评价了3本书),基本每期一篇,一年5-6篇。“图书推介”栏目自2005年设立以来,七年来共推介了85本图书,平均每年12本。“图书推介”栏目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读书与思考”栏目提供学术资讯有限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读书与思考”栏目集中于社会学、国外女性学理论、妇女史和女性文学及理论的偏向,它选取的图书推介对象在学科分布上更为宽泛,也照顾到了一些新兴的学科和领域,是对前者的重要补充。同时,也及时向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多最新的学术资讯。2.重点约稿与自由来稿相结合多年来,《论丛》一直采取约稿与自由来稿相结合的栏目操作方式。《论丛》“读书与思考”栏目约稿比例很高,几乎占到50%以上。主要约请对象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图书的译者、责编以及一些优秀的博士生。基本目的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对所评之书进行深入的学术评价,对学术研究的新动向、新趋势能有所明示和评价,展现女性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从而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另一方面,自由来稿也是编辑部特别倚重的一个方面。近年来,由于女性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女性学研究的队伍发展非常快,一些年富力强或有学术研究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她们已经成为“读书与思考”栏目的主力军。根据“读书与思考”栏目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在已知出生年龄的75位作者中,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有6人,占8%;50年代出生的有8人,约占10.67%;60年代出生的有15人,占20%;70年代出生的有32人,约占42.67%;80年代出生的有14人,约占18.67%。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作者有61位,占作者总数的81.34%。3.强调对国外优秀女性学专著的评介为使广大读者能迅速了解、追踪国外最新的学术动态,100引领一些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论丛》一直重视对国外女性学著作的评介,2000—2011年,《论丛》杂志共评介了13本国外出版的女性学著作,其中英国5本、美国7本、韩国1本,占所评价图书的18.57%,接近所评图书的1/5。为扩大国外新出版的原版书的介绍,《论丛》编辑部还曾采取了一个举措,即编译一部分国外女性学期刊新近出版的书评,发表在《论丛》的“图书推介”栏目中。4.以专家学者、译者为写作主体,辅之以图书主编、图书责编等专家学者、图书译者以及图书主编、责任编辑虽身份不同,但都从不同角度与图书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自然也对图书有着各自视角的评价和感受。因此,根据图书不同的特点,灵活地约请书评稿件,既可为读者提供不同视角的信息,也活跃了栏目。例如,在2005年第5期中,作为“亚洲妇女学丛书”中国部分的重要参与者,杜芳琴教授对这套丛书做了深入、明晰的述评。2005年第6期,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周文彬编审对该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的“女性系列”图书进行了简介,他不仅介绍了“女性系列”图书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情况、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女性专题、选题的原则,还介绍了作为近10多年海外研究中国女性/性别研究的成果,该“女性系列”图书的突出特点。美国南卡洛莱纳大学语言文学文化系的郭劫是《消解性别》一书的译者,她在2010年第6期上发表的“承认与消解:朱迪斯·巴特勒的《消解性别》”一文,就跳出一般书评的写法,以该书两个重要概念“承认”(reeognition,此概念来自于黑格尔,这与朱迪斯·巴特勒的哲学背景有关)和“消解”(undoing)为出发点,一方面检视此书的主要论点,另一方面与她前两本性别理论著作《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和《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进行对比,以揭示朱迪斯·巴特勒近年来新的关注点:对生命、暴力、性别的社会性等问题的关注。在3部专著的横向对比以及对巴特勒一两个核心问题的纵向追踪梳理中,使读者整体了解了巴特勒思想的发展。5.书评写作形式和风格多样化《论丛》编辑部一直以来提倡书评写作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在杂志中,虽然对一本图书进行深入评价是一种常态,但是,也存在多种写作形式:既有注重特定文化现象和趋势,兼论数本相关论著的深度书评;也有针对一套丛书的评介;以及立足于一部专著,同时涉及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和评价。例如,2000年,《论丛》发表了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刘兵对肖巍翻译和撰写的3部关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著作——《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和《女性主义伦理观》的深度评介。2004年第6期,艾晓明教授在《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的基础上,从语言、性别与批判性的话语分析的角度,介绍了相关理论与实践。三、存在的问题1.自然来稿比例低,质量和篇幅结构有待优化就《论丛》自然来稿而言,与其他栏目的来稿量相比,书评来稿数量少,占总来稿量的比例低,其中虽不乏优秀之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些书评过于臣服于书;以写长篇论文的形式写书评,显得有些“虚肿”;一些来稿褒扬多,批评少。究其原因,一是与欧美不同,中国重视书评的普遍学术传统和氛嗣并没有形成,严肃的学术批评和论战风气也不是很浓厚。二是目前中国的学术考核体制,尤其是高校和研究单位的职称评审,书评文章一般是不算作学术论文的,它往往不被列入到考核系统或职称评审中,也往往不被承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带头人、知名学者、有潜力的作者对书评撰写的重视和投入,与其将自己的阅读方向和思想火花放在书评中,不如在正式的论文中更为合适、有用,书评的写作数量和质量无形中被挤压,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以长篇论文的形式写书评的现象,如果积累不足或缺乏独立精神,很容易造成虚肿或过于臣服于书的状况。《论丛》一直以来欢迎有学术深度的研究性书评,在字数和版面上也都展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宽容性,杂志不提倡“书过于隶属于作者,而书评则过于臣服于书”【11的写作风格,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书评,都需要面对一个基本的事实:书有它自足的生命,有时也不免会死亡!因此对于书评来说,在它和旅伴一起踏上旅途的时候,就需要有独自走到底的勇气。这样,书评才有可能获得生命,并且是自足的。”【l】2.所评图书的典型性需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论丛》的一些编委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曾以国外学术期刊为例,就杂志所评图书的典型性、能否能够反映国内妇女出版物的“大势”和评介国外最新出版的高质量的女性学图书等问题给予了关注。一些意见非常中肯,表明了读者的兴趣点所在,也提示了杂志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根据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资料室2011年的不完全统计数据,2006—2010年,中国大陆出版的与妇女、女性学有关的书籍有670本左右。《论丛}2006—2010年两个栏目共评介图书115本,平均每年23本,评价量占出版总数的17%。因此,要使不到115的图书评介真正起到学术推介和引领的作用,反映女性学研究的“大势”,所评图书的典型性就十分重要了。检视《论丛》的两个图书资讯评介栏目,可以发现,由于“图书推介”栏目字数少,篇目由书评编辑在众多书讯中比较选定,因此,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基本上荟萃了近年来出版的一些优秀女性学的研究信息。而“读书与思考”栏目的一些书评,要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和期待,还有着自己的特定现实和难点:一是国际知名女性学期刊的固定栏目比较少,一般只有三四个,书评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和稳定的栏目,而存国内,期刊栏目一般都比较多,书评基本不是一个主要的栏目;二是这些国际知名女性学期刊每期发表的书评数量虽多,但字数一般仅为一两千字,比较而言,尽管《论丛》编辑部倡导书评字数不拘、形式多样,但是其发表的很多书评一般都在6000—7000字左右,尤其是约稿,一般是具学术论文性质的,是以书为对象的研究论文,因此篇幅比较长,有的甚至达到余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书评的数量;三是《论丛》的书评采取自然来稿与约稿相结合的制度,如果自然来稿质量不错、可以刊发,往往会进一步压缩书评编辑规划、设计的空间,不容易体现出编辑的“意图”和规划。四是如何获得国外女性学图书出版的最新资讯,并迅速辨别其学术质量和创新点,判断是否应该约写书评,并邀请恰切的书评作者,还有待于进一步构建网络,创新各种渠道和方式。《中国图书评论》的编辑曾说道:“如果每年即将结束之际,回顾这一年的《中国图书评论》,当年的重要书籍和重大问题没有太多遗漏,这份杂志的价值也就高低立现了。”口】《纽约时报书评》的老总查尔斯·麦克莱斯也曾自豪地说:“这百年来的好书、大书,本报基本上没有放过。”131这两份报刊,一为月刊,一为周报,是书刊宣传与评介的专门媒介,其性质决定了有足够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形式来评介重要的、有影响的图书。因此,浏览一遍,可以轻易地了解本周、当月、全年的书界“大势”。《论丛》作为一本综合性的学术期刊,虽然性质与其不同,但作为女性学领域的一份领头刊物,与同类期刊相比,毕竟开设了两个图书资讯推介栏目,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优势和灵活性,如何在平均每年23本的范围内,尽可能提升所评图书的典型性和评介质量,向读者推介高质量的、新鲜的学术信息,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规划的。3.图书评介的结构还不够均衡其一,评价的领域不是很开阔,各个学科之间不是很均衡。就“读书与思考”栏目的书评而言,图书评价的领域不是开阔,各个学科之间不是很均衡,推介的图书多集中于社会学、国外女性学理论、妇女史和文学、文学评论四个领域。究其原因,一是这些领域的学术产出比较丰硕;二是自然来稿中这类书评较多。近年来,考虑到《论丛》杂志作为一本综合性、跨学科刊物的特色,以及平衡各学科、吸引多学科学者参与的想法,书评编辑在约稿的过程中,会倾向于约请能反映新兴学科、领域最新成果的研究书评。目前,这种努力的效果更多地体现在“图书推介”栏目中,在“读书与思考”栏目,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存在学科不均衡现象。其二,作者结构不是很均衡。就图书评介的作者结构而言,“读书与思考”栏目的77位作者中,男性作者20人,占25.97%;女性作者57人,占.03%。女性作者几乎占到作者总数的3/4,性别结构不是很均衡。在“图书推介”栏目85本被推介的图书资讯中,信息提供者为“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的有50本,另外,还有22本图书推介是由妇女研究所人员编写的,两者占图书推介总数的84.7%;9名所外人员提供了13本图书推介,占15.3%。信息提供者较单一,评价模式、风格也就趋向于比较统一,不容易显见个性和特色;整体风格不够活泼,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其三,出版社和出版地结构不是很均衡。就图书出版地而言,“读书与思考”栏目出版地国内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南京、上海。其中北京有30本,约占42.86%;南京8本,占11.43%;上海4本,占5.71%。“图书推介”栏目出版地为北京的图书有56本,出版地为上海的12本,出版地为天津的有6本,北京、上海和天津3地共74本,占87%。虽然,这三地作为学术重镇以及知名出版社的集聚地,容易吸纳和出版优秀的女性学研究成果,但是这个比例还是有些高,不是很均衡。另外,港澳台地区出版的图书比例很低。出版地为国外的13本著作中,出版地在英国的有5本,在美国的有7本,在韩国的有l本,一些女性学研究比较活跃的国家如法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体现,亚洲的比例也太低。4.与读者和潜在作者的良性互动有待于进一步增强《论丛》的选书原则、评书原则是什么,对书评内容、形式的要求是什么,发表的书评在哪些领域、学科方面有进展或存在不足、未来改进的措施是什么,一定时期对书评的设想和规划是什么,等等,这方面的信息没有及时地传达给读者,编辑部与读者、潜在作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信息真空,直接、有效的沟通和呼应较少。适时、定期的沟通、交流,可以发挥杂志的引领作用,会鼓励读者、潜在的作者在他/她们感到是代表性不足的领域以及他/她们有特定专长的领域主动做相关工作。这一点,国外一些经验值得借鉴,例如,美国一些书评报刊会适时公布书评指南,即办刊宗旨、稿件要求等方面的公告,它是书评报刊对书评作者、书评创作进行控制和约束的一种有效方式。指南的内容随报刊的不同而各异,有的非常简单,有的却连评论的方式、评论的细节等均有猎涉。如《美国工具书年鉴》的指南,便包括了书评的长度、评论的范围、书评的风格等多方面的内容。这种针对书评作者的指南,在提高美国书评报刊的书评质量,减少不公正的、不负责任的书评数量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4]另外,国外一些知名的女性学杂志也会有一些不定期的“主编前言”或“书评编辑前言”,其中会谈到主编和书评编辑对于书评栏目的介绍和规划,例如,介绍本期几本书评的特点,近年来书评栏目的一些进展,所评图书的国际比例,未来要采取的措施和规划,希望约到哪些方面的书评,或列出需要写书评的新书书目,等102等,与读者和潜在的作者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不仅约了稿,传达了新书的资讯,也引领了的书评的方向。这些经验,《论丛》也有必要学习。5.在获得新书资讯方面,出版界与学术期刊之间的交流、互动缺乏目前在中国,关注妇女和社会性别的}义题,已经不是一个小圈子的事了。出版界对女性学研究越来越重视,每年出版大量这方面的研究著作,但是,在新书宣传方面,出版社与学术期刊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存在脱节现象。作者在工作中发现,除个别作者、编者主动向学术期刊邮寄新书之外,出版商与学术期刊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少,很少依循国外通行的做法主动与学术期刊联系并赠送样书,或者主动提供新书出版信息和资料。例如,在美国,出版商无论规模大小,都非常重视利用书评这一图书推介形式来宣传新书,因为书评比广告内容更充实、更全面,还具有社会舆论的性质,更易获得读者的信任,进而影响读者购书的欲望,从而带来极好的销售业绩。此外,从经济上看,书评亦是图书宣传中花费最少的一种方法。除了向各书评媒体、学术刊物提供样书和配套的宣传资料外,出版社无需支付其他费用,可以用很少的花费影响到很多目标读者。他们的具体做法是:(1)确定书评媒体名单。出版社根据每本新书的特点及重要程度精心选定书评媒体,确定赠书的名单,并保存下来,在图书出版后核对有哪些出版物发表了书评,以此决定名单的增减。(2)寄送书评本。在该书正式出版发行之前的三四个月有计划地寄送给书评作家、辟有书评专栏的报纸、杂志社编辑,以及电台、电视台书评员,请他们撰写或约请书评并发表,以宣传新书。凡是他们认为有可能对该书主题感兴趣的重要报纸、杂志等各类媒体都发送书评书。(3)制作配套宣传材料。在组织书评时,许多出版社还为每一本新书配备全套宣传材料,包括(出版简讯、作者简历及访谈、与本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图片资料——作者照片、封面、插图、作者已发表的其他出版物书评精选、小礼品,等等。(4)跟踪落实。样书及宣传材料寄出后,宣传室还要不断向各书评媒体打电话,询问样书收寄情况,或通过电子邮件提醒服务等,来引起文化记者及书评编辑的注意。口就书评报刊编辑部而言,一般都建立了按专长与兴趣分类的书评作者档案。通常情况下,编辑部收到书评本后,会对大量的图书进行甄别、挑选,在此基础上,将挑选出来的书分寄给相应的书评作者,然后再将这些书评作者的来稿发表。f6J而在国内,图书编辑获得新书资讯的渠道主要是:主办单位图书室的购书,一些出版社和图书销售网站对图书的介绍和宣传,以及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的相关书讯。这里存在一些难点:与国外同行编辑相比,图书编辑直接接触到的新书有限;图书销售和宣传中很少附有恰切的网络书评,只有简略的内容介绍,且存在资讯重复现象,光凭出版社几句简短的广告式的颂扬的话,很难确定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以及是否值得为这本书约请书评;由于女性学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书评编辑受相关学术领域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书立刻洞悉其学术创新点。另外,即使确定了书目,很多拟约请的书评作者可能并没有这本书,由于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大牌身份,很难要求其自己购买图书为杂志写作书评,而简便的方法是约请相关图书的主编、译者或与作者商定合适的专家来约请书评,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学术质量很高,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情成分,影响了书评的独立性和批评质量。6.系统化、多层次的合作办刊机制需进一步优化《论丛》编辑部在主动、有效地利用、聚集各方面资源,在完善系统化、多层次的合作办刊机制方面,还需长久的规划和考虑,并将之落实到具体可行的实践中去,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包括图书评介在内的栏目的活力。系统化、多层次办刊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缺陷、缺乏活力,其后果往往是,将一个杂志的成败系于编辑部内部,将一个栏目的好坏系于相关编辑。某国际知名女性主义学术刊物的主编曾有感而发:办好女性学刊物是一项集体的事业,而不应仅系于编辑部内的一两个人。【1《性别、地方和文化》的书评编辑也在“书评编辑前言”中说:“杂志是一个集体的女性主义者的努力”,【8】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许多国际知名的女性学刊物纷纷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机制网络,如通过设立国际化的编委会、特邀编辑、国际通讯编辑、国际咨询编辑、地区编辑等形式,来弥补编辑部人员的不足和视野的局限。这些国际编辑与本土编辑一起投入到女性学杂志的知识生产之中,显示了相当大的集体承诺,她们通过其工作具体体现和实践了最好的女性主义敏感性,以其对相关学科领域良好的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资料和信息、最前沿的理论,以及对这一领域作品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广泛认知。相比之下,《论丛》在发挥编辑作用的同时,在合作化、多层次办刊机制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发挥编委、扩展各层次的编辑力量以及读者的作用为杂志和栏目服务方面还有许多改善空间。而这些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是《论丛》在成为四大核心期刊之后,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四、建议多年来,《论丛》一直被四大核心期刊评价机构收录其中,成为中国女性学研究领域具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杂志。在杂志百期座谈会上,一些与会的同行、专家学者指出,《论丛》在未来要关注“怎样在妇女研究、性别研究领域继续创新发展,对新的问题有新的突破,重要的就是,必须把刊物的领军作用发挥出来,”19]同时“要走国际化,要向国际接轨。”【9】这些建言如何落实,其中的一项就是要着重思考如何挖掘其包括各个栏目在内的潜力和活力,并为此搭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机制保障,从而进一步发挥杂志的领军作用和影响。特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立体化的保障机制在《论丛》百期纪念座谈会上。编委叶文振教授曾说,“再强大的内审也没办法去替代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关心这个刊物的发展”。191而国外知名女性学杂志成功的办刊经验也表明,女性学杂志的成功是一项集体的事业,而不仅仅是编辑部内部那几个人的事情。因此,在加强编辑部内部各项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编辑部成员作用,在经验、教训相互交流和分享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利用和借助编辑部之外的女性主义学术群体的力量和作用,如何优化一种多层次、立体化的机制,来善用资源,分享资源,以实现《论丛》包括各栏目在内的发展效用的最大化,是应该充分考虑和可以作为的事情。其一,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立体化的编辑群体——编委会、特邀编辑、咨询编辑、联合编辑、国际编辑、地区编辑等,积极扩展杂志的国际视角,扩大并完善国际和地区编辑的数量和构成,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之聚拢在杂志的周围,作为一项事业,积极、热情地为杂志出谋划策,切实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就书评栏目而言,编辑群体的多层次化、国际化:一是可以及时向编辑部推荐各个学科领域、一些国家和地区最新出版的、富有学术深度、值得评介的研究专著和信息。二是这些专家学者可以就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女性学新书资讯,担任联合主持人或独立主持人,或设计、策划专题,就某一领域近期出现的几本专著进行评介,或就某作者的系列专著进行系统深入的评介。三是亲自撰写书评。由于编辑群体大多为各个领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他,她们的参与一定会提高书评的学术水准;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提供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书讯,提供最新的学术动态,从而为广大的读者提供权威和新鲜的信息,而这也是杂志抓住读者、吸引读者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二,建构多层次、立体化的联系管道与沟通平台,将杂志的纵深发展与这些平台勾连在一起,如海外中华妇女学会、一些国际知名的女性学期刊编辑部、台湾地区的《妇研纵横》、《妇女新知》编辑部、一些大学的妇女研究中心和协会,借助这些机构的人脉和资源延伸《论丛》的触角和深度。其三,细化现存的一些制度。例如,由于国内出版社没有向期刊及书评编辑寄送图书的传统,在书评约稿过程中,一些拟约稿的书评作者可能手头并没有这本书,在向图书的译者、主编、责任编辑约稿的同时,是否可以考虑灵活地采取图书寄送的制度,以保持图书评介的质量和独立性?以目前《论丛》一年基本刊发6篇书评、并有一定自然来稿的情况下,确定这项制度其花费一年也就100—200元之间,但103
上一篇:加强网络教研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