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盐业女性的形象描述
中国是诗的王国,自上古至明清时期,留下的诗歌数以万计。在这些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盐业生产及其社会现象的作品。它们从不同方面记述了盐业生产的艰辛、战争及其自然灾害对盐业生产者身心的摧残,这种社会现象在女性身上体现尤为明显。由于她们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生活内容与精神面貌方面都有别于其他阶层的妇女,笔者借助中国古代诗歌,全面客观地评述盐业妇女的各种生活形象。
一、劳动中的女性形象
在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无疑生活在最底层。古代不少诗人都能够关注劳动妇女的疾苦,并写一些同情劳动妇女疾苦的诗篇,揭露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人们对劳动者无衣无食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着不满,而这在诗人的笔下也得到了反映。
(一)杜甫《负薪行》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开元中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最后定居成都。其诗广泛反映时代社会,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由于当时四川长年战乱不断,夔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煮盐伐薪本是男人们干的活,少数妇女为生活所迫也不得不上山砍柴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计。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诗中刻画了一位女性,年已四五十岁,头发已经斑白,不仅没有结婚,而且为了维持生计,还要整天背负柴薪去换食盐贩卖来维持生活。她是夔州所有女性惨淡人生的写照。
(二)陈椿《熬波图》
陈椿,浙江天台人,元诗人,生卒年不详。元统年间,任浙西华亭具下砂盐场司令。他在盐场前人《熬波图》遗作的基础上,详细修订字善为四十七幅,于元统二年(1334年)完成刊世。后被收入《四库全书》。
1.《盖池井屋》
穿凿池井完,上盖数椽屋。老妇挽茅柴,壮丁担竹木。檐楹苫著地,难用擎天柱。固非人所居,但防天雨雨。
作者原注:“池井筑叠既完,又忌雨损,故于上造房屋以覆之。收买竹为桷椽、木为梁柱,织芦为笆,束茆为苫,工食之费,时时修葺,以防雨漏。若人生水浸淡,又须再别淋过,然后可以煎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女性的角色是“老妇挽茅柴”。
2.《担灰摊晒》
海天无风云色开,相呼上场早晒灰。满场大堆仍小堆,前担未了后担催。少妇勤作亦可哀,草间终日眠婴孩。正苦饥腹鸣如雷,转头馌妇从西来。
作者原注:“灰乃垯内淋过卤水,残灰及拌内半消……每日添生灰两担,收担入淋之时,一担铺底一担盖面,灶丁每日侵晨看天色睛霁,逐担挑开于摊场上……男子妇人若老若幼,夏日苦热,赤日行天则汗血淋漓,严冬朔风则履霜,蹑水手足皴裂,悉登场灶无敢闲情。”这首诗记述了夏日里灶团内人们担灰入淋“少妇勤作亦可哀,草间终日眠婴孩”的场景。
(三)逎贤《卖盐妇》
逎贤(1309年-1364年),元诗人,字易之,本葛逻禄氏,译言马,世居金山(在今内蒙古东境)西。后因寓居南阳郏县,称南阳人。随兄塔海宦游江浙,卜居于鄞(今浙江鄞县)。再至京师,以能文名。归浙东,辟为东湖书院山长。以荐授翰林编修官,出参桑哥失里军事,卒于军。有《金台集》。
卖盐妇,百结青裙走风雨。雨花洒盐盐作卤,背负空筐泪如缕。三日破铛无粟煮,老姑饥寒更愁苦。道傍行人因问之,拭泪吞声为君语。妾身家本住山东,夫家名在兵籍中。荷戈崎岖戍明越,妾亦万里来相从。年来海上风尘起,楼船百战秋涛里。良人贾勇身先死,白骨谁知填海水。前年大儿征饶州,饶州未复军尚留。去年小儿攻高邮,可怜血作淮河流。中原封桩音信绝,官仓不开口粮缺。空营木落烟火稀,夜雨残灯泣呜咽。东邻西舍夫不归,今年嫁作商人妻。绣罗裁衣春日低,落花飞絮愁深闺。妾心如水甘贫贱,辛苦卖盐终不怨。得钱籴米供老姑,泉下无惭见夫面。君不见,绣衣使者浙河东,采诗正欲观民风。莫弃吾依卖盐妇,归朝先奏明光宫。
诗作刻画出了一位因战争而导致家破夫儿皆亡的妇女,最初过着噩梦般的生活。岂料,改嫁盐商后,仍然过着日不寥生的贩盐生活。作者通过这位妇女的形象,揭露了战争与苛政是造成社会底层百姓不幸的根本原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