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研究论丛

储皖峰和他的半部《中国文学史》

 

作者 | 究究谢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有次,我在书市见到一本破破烂烂的《中国文学史》,没有封底和版权页,作者储皖峰以前也没听说过,但看题写书名者是沈兼士,就买了下来。回家查了一下,才发现这书及其作者都很有来头,值得大书一笔。

人生经历

储皖峰(1896—1942),字逸庵,民国文史学家、诗词学家、著名教授。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槎水乡储家湾。故居在一个群山环抱、松竹覆盖着十几户农家的小山村。门对矗立云霄的“皖山尖”(天柱山),故取名皖峰。其父储玙(完轩)为前清秀才,常年以教学馆为生,曾于1920年参修《潜山县志》。储皖峰自幼随父读书,学习专心致志,聪颖超人,深得其父赏识。每当其父受耆绅聘去教家馆时,多携子伴读。皖峰曾求学于第七区高等小学堂,后考入位于安庆的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博览群书,国文功底深厚,为第一师范高材生,颇受诸位教师钟爱。前辈胡渊如先生对他尤为关注,言其必成大器。从那时起,他精读了大量书籍,并爱吟咏诗句。曾涉江登庐山,写成第一本诗集《匡庐诗草》。

1923年夏,储皖峰师范学校毕业后,赴燕都,就读于江亢虎创办的南方大学北平分校,又入北京大学为旁听生,问学于胡适之、陈援庵、马叔平、吴又陵诸教授,学业日益精进。当时因家庭清贫,无力资助其深造,他只得寄居于北平宣武门外“潜山会馆”内。会馆地处陋巷,房价低廉,出入方便,能节省开支,同乡同院又能相互照应。他在这里住了六、七年之久。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当时住该院南屋,彼此常在一起谈文学、谈写作。张恨水每到天明就坐在屋里给《申报》、《新闻报》撰写小说,晚上则到天桥听大鼓书。储皖峰则每天天不亮,就从南城走到北城沙滩的北大去听课。课余又钻到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广读古今中外名著。晚上回家后,做饭、看书、整理“国故”、写稿子,深夜才能入睡。张恨水当时协助友人成舍我创办“联合通讯社”,同时兼任北平《今报》编辑,常约皖峰撰稿。储皖峰月收入十数元,除正常生活必需外,均用于购求珍籍。他生活艰窘,每日两餐咸菜稀饭,常以“煎豆腐”充饥。可他茕茕独处,处之泰然。后来,经会馆一位同乡江远峰介绍,他在课余给桐城人汪今知家教家馆。这样一来,他自然更加忙碌,好在经济状况也随之有了改善。

早在1924年秋,储皖峰便加入了北京大学国文系学生陆侃如、游国恩等创办的爱智学会国学部。他后来还参加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与游国恩、陆侃如、冯沅君、姚名达和谢国桢等交往甚密。1926年6月6日,他们共同组织了一个新的独立国学团体——述学社,创办《国学月报》,常与同仁切磋。该刊以“运用西洋方法,整理中国学问”为准则,且以储、游、陆三人为骨干。游国恩在一篇文章中,称赞储做学问严肃、谨慎、认真。胡适曾将储皖峰一首诗的前两句写成一副对联:“树影波光归棹晚,楼高山远夕阳迟”。储皖峰则曾将胡适的话集成联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少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和“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胡适深为嘉赏,还特意将它们记录在日记中。由此可见他们两人亦师亦友,过从甚欢。1927年,汪家三个姑娘都上了小学堂,储皖峰自己也大学毕业了,于是又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专治文史。1928年夏,储皖峰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继续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

1929年春,储皖峰先在中法大学任教,后受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聘,到上海任该校大学部预科国文教授,兼本科教授。当时的中国公学学术风气较自由,对有才者不拘一格,大胆聘用。在此期间,储皖峰与同仁继续主办《国学月报》,他发表的文章多为研究中国文学史上的各个专题。1930年夏,他又相继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授课。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进攻上海后,他避乱赴杭,专任浙大讲席。


同年“双十”节,他与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陈漱琴在庐江觉林结婚,由胡适先生主持婚礼。婚后,两人合编的一本《诗经情诗今译》,由女子书店出版,收入女子文库之文艺指导丛书。胡适为该书题写了书名。顾颉刚、汪静之、陆侃如为之作序并刊译作,以示祝贺。书中还编入了刘大白、钟敬文、吴景澄、魏建功、谢寒等人寄来的作品。储皖峰在写给胡适的一封信中,刚好谈到了他与陈漱琴订婚,陈女士曾去拜访胡适并求得过墨宝,以及他们俩准备合译《诗经》中的情诗等事(如下图)。济南大学陈静老师读了本文初稿后告知,陈漱琴有《朱淑真生查子词辩诬》一文,发表于《妇女杂志》(1931)第十七卷第七号“妇女与文学专号”上。文末称:“我作这文的动机,由于三年来向储皖峰先生学诗词的结果,他屡次叫我写东西;我的朋友文秉敦女士也时常的催促我作;日前姚达人先生说《妇女杂志》要出妇女文学专号,叫我写一篇关于过去女作家的文章。只好趁习书的余闲草了这篇,答谢诸位的盛意。不对的地方,还希望诸先生及阅读者加以指正。”现补充于此,以示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