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研究论丛

从妇女研究论丛看中国妇女性别研究进展创刊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国社会经济深刻变革和转型,中国妇女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联合国妇女十年”和相继召开的第一、二、三、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为重要标志,国际妇女运动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中国与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社会联系不断加强,中国妇女运动与国际妇女运动的联系也随之紧密,在日益频繁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国外妇女研究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开始引入中国,扩展了中国妇女研究的视野。在内外因素的催发下,中国妇女理论研究空前活跃,1984年中国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妇女理论研讨会”,首次集结和展示了中国妇女研究的力量和成果。90年代初,在筹备召开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妇女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各个学科领域,乃至各个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都鼓励女性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参与妇女研究。在这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顺应新形势下的妇女发展、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的呼唤和需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于1992年3月8日创办《妇女研究论丛》(以下简称《论丛》)杂志,旨在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国情,研究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妇女解放和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促进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1]

全国妇联高度重视妇女研究在推动妇女运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论丛》的创刊和发展寄予厚望。在创刊号上,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题词:“妇女事业的进步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曾任中华全国妇联副主席雷洁琼题词:“研究妇女理论 推进妇女运动”。在创刊10周年之际,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题词:“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民主的学术作风”。创刊100期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题词:“加强妇女理论研究,推动妇女运动不断创新发展”。自设立编委会以来,顾秀莲、彭珮云、陈至立相继出任本刊顾问,为《论丛》的健康发展指引方向。

《妇女研究论丛》创刊20年来,团结吸引了一大批关心妇女发展、致力于性别平等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在中国妇女研究和妇女运动中都产生了广泛影响。[2][3][4][5]而作为社会科学期刊领域的后起之秀,《论丛》的学术地位也逐渐得到多方面肯定:1996年起连续被评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JC),2000年起连续被评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2004年起连续被评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HSSCJS),2009年起连续被评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特别是1999年中国妇女研究会成立及2001年1月《论丛》成为中国妇女研究会会刊后,妇女研究机构的快速发展、学术活动的活跃、学科建设进程的推进以及新生研究力量的崛起,使《论丛》成果更加夺目,成为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一面旗帜。因此,梳理《论丛》创刊20年以来在形式主题和内容上的发展变化,对于把握中国妇女研究进展,探索中国妇女研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已有一些学者对《论丛》的主题和内容、[3]作者、[3][5]综述[6]及其长远发展[7]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不同侧面为读者了解《论丛》在中国妇女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以及中国妇女研究发展脉络提供了丰富信息,也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但这些研究多多少少都留下一些遗憾,如这些文章都没有横亘20年的跨度;对《论丛》发展历史和编辑在选题等方面的一些理念和意图了解不足,较难融进对其主题和内容的解读,等等。本文力图从编辑亲历者的角度,对《论丛》20年的栏目发展、刊文情况以及主题与内容变化进行呈现和分析,希望能与其他相关文章相互呼应,构成《论丛》20年发展变化的全景图,为读者了解《论丛》及中国妇女研究进展提供资讯。

一、《论丛》栏目设置与刊文情况

1.栏目设置

栏目设置对杂志、编辑、作者和读者都具有重要意义。其设置受到杂志定位、杂志思想风格、编辑意图和稿件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也决定了栏目设置的多元性和复杂性。[8]栏目的设置与编排应能较好地反映刊物的办刊宗旨、编排方针以及凸显刊物的主体内容。[9]《论丛》作为全国妇联主管、妇女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其栏目设置必然要以体现办刊宗旨为首要,也就是主管和主办单位对杂志既关照和指导妇女运动实践又引领妇女研究发展的双重期待。《论丛》最初设有理论纵横、调查与思考、妇女史论、历史与文化、国外妇女研究、工作研究、学术动态等栏目,后几经调整,到2011年底常设栏目有理论探索与争鸣、观察与调查、学科建设、妇运观察、史学研究与反思、女性文化研究、国外妇女/性别研究、研究动态与信息、读书与思考等,也有热点问题讨论、两性对话、项目之窗等不固定栏目。(见表1)